学生中心 成果导向. 每周一师话课改 | 任务驱动教学法

时间:2023-05-06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阅读0

小编说

课堂教学是本科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和关键,直接关乎人才培养的质量。改革传统课堂“教”与“学”的形态,推动“课堂革命”已势在必行。常言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贵在如何“得法”?为此,教师发展中心特别设立了“每周一师话课改”栏目,每周选编一则主题课改知识及相关优秀教学案例,供老师们学习和交流,共同探讨课改那些事儿,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定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环节

(一)创设情境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化。(二)确定问题(任务)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三)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四)效果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要求

(一)全面了解学生。

(二)任务设计的目标明确,编排合理。

(三)任务的实践性要强,要真实自然。

(四)任务设计要情境化、生活化。

(五)任务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任务要分层次。

(七)合理安排课堂时间。

任务驱动教学法实践者——文化传媒学院教师  靳丹阳

靳丹阳

靳丹阳,女,汉族,1993年7月生,中共党员,文化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她从教3年来,始终对教育工作报以极大的热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本着“以生为本”的理念,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先后10余次在指导学生参赛中获国家级、省级奖项。在教学中所获荣誉有山西首届教学创新大赛中级职称组第15名;山西应用科技学院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校级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教学要件评比二等奖;校级教学课程思政设计大赛三等奖;获得第37个教师节优秀教师;第38个教师节优秀教师,建校30周年骨干教师;建校31周年优秀教师;“教学改革”荣誉称号等。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学生们的好评。她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一、课程和学生特点

课程名称:新媒体概论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 课程学时:32 课程人数:40人

课程特点:本课程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一门专业必修课。学情分析:知识与能力分析:本课程教学安排在大二下学期,学生原来的知识和技能基本一致,有系统的传播学知识、系统的传统媒体的知识,这对于本课程的讲授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使课程顺利进行。新媒体这一新兴的学科,虽然易于对学生造成吸引力,但由于知识细碎而且杂乱,所以学生对于此处知识是缺乏一个系统深入的研究的,通过这门课建立学生对于新媒体相关知识点系统理论知识架构。通过此次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新媒体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由于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所以学生对此表现出强烈的热情,教师应因势利导,选取生活中的案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热情。

实践创作分析: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完成对企业项目、比赛项目命题分析。

学习兴趣分析:由于近两年18级19级学生参赛人数和获奖率的提高,无形中带动2020届学生参赛主动性,提升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

二、课程创新特色

1.“课程、课堂内外联动”教学创新思路

本课程授课过程中要想解决教学“痛点”,必须打破现有的课程和课堂无形壁垒,践行以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各门课程之间联通互动、课堂内外联合互通,在同一命题之下,多主体、多任务、多模块共进的教学设计和实践,形成“课程、课堂内外联动”的教学创新思路。

课程内外的联动,体现为课程内部搭建传播学的知识体系;课程外与其他课程微视频创作、新媒体写作等形成联动,促使学生自觉体悟课程间的知识关联,帮助建立新媒体影视创作知识体系。课堂内外的联动,还体现为课堂上进行理论学习、实践成果分享、话题讨论、团队互评等教学内容;课堂外团队开展以任务导向的项目制式的新媒体影视创作实践,以及导师指导下的自媒体账号运营实战、

2.“一创一号”任务导向,课堂内外互嵌联动

“一创一号”,指基于新媒体概论课程,学生团队要创建并运营一个自媒体账号,可以选择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B 站等任一社交媒体平台,运营时间不少于8 周,运营主题、内容和风格,由学生团队自主决定,团队导师全程指导。

在确立“一创一号”的任务后,课程内外的教学与实践均围绕如何更好地完成任务而开展,课程推进主要采用项目制教学法,“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一号”的任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负责,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和参与。

“一创一号”项目确立后,课程主讲教师把控整个项目推进的节奏,包括项目选题、启动、中检、持续推进、内容输出、成果展示及汇报等步骤。在项目制教学方法之下,新媒体概论课程重新设计课程内容,将课程理论与实践内容、项目的规划与实施推进的节奏保持基本同步,以让学生团队将理论学习、新媒体传播实践和账号运营实战相辅相成,共研共进。

3.课堂内部翻转互动、线上线下混合授课

新媒体概论课程创新教学方式,导入翻转课堂教学理念,从教学环境到教学设计都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性。对学生而言,在本课程的学习中,不仅要坐着听,听老师讲、听同学讲;更要站着讲,分享案例、分享实战经验、体悟与成果等。本课程在教学设计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传统课堂和翻转课堂穿插的方式开展混合式教学。

教学过程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授课。课前:进行“知识能力”预演并诊断分析。运用超星网络学习平台,采集知识点预习信息;利用任务驱动法,问卷调查掌握学生对“新媒体知识”的认知度,为课程知识能力诊断提供依据。课中:采用“多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使用“移动数字平台”,扫描教材中二维码,进行导入式教学;采用“超星课堂”,以案例点评、研讨辩论、边讲边练、边做边评、以练代讲等,进行互动式、启发式教学;采用“虚拟仿真技术”和“线上视频”,以“虚实结合”进行案例实景教学;借助超星平台,采用同伴讲评、同伴问答、结合项目探究等,进行线上“开放式教学”。课后:以“有价值问题”为导向进行巩固复习。利用任务驱动法,启发学生对新媒体概论知识的洞察能力;并对行为数据和学习“痕迹”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为课程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4.文化与媒体交互式创作融入课程思政

课程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对文化的鉴赏与学习并对元素进行提炼,重塑课程内容,巧融德育元素,展现高阶性:课程内容按照“理论-方法-实践”这条主线展开,知识属性由记忆类向使用类和应用类进阶变化,学生对于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更加完整,为解决新媒体实践项目奠定坚实的基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凸显素质目标,将科学精神、担当意识、职业道德、团队精神等优秀德育元素同课程内容进行巧妙融合,课程重构课程体系形成了五大系列,40个思政案例,实现课程政治思想与专业课同向同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以新媒体作品为切入点进行设计创作,如引入地域传统民俗文化、“非遗”专题、乡村振 兴专题、红色文化教育等项目,让学生“忙”起来。通过专题设计、主题创作,学生积极参与设计,在创作的同时也增强文化自信。

5.技术与媒体交互式创作引入企业真实项目

通过引进企业项目增加学生的实践性,在真实项目运行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实践机会,在校园中便接触到了企业真实项目,在未来更具有求职竞争力,专业能力更强。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契合,为社会提供了人才资源,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如增加文化传媒公司的抖音短视频创作、政府公众号推文等内容增加学生的实践性,让学生能适应行业需求、适应媒介发展需求。

三、学习活动的组织

本次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新媒体概论”的教学模式构建,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该课程总学时32 学时,分为线下32 学时和线上8 学时两部分。线下课程利用学校配套的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室、实训室和工作坊),采用“理论+实践”“集中+分散”“校内+校外”等形式进行讨论式教学;线上课程利用学习通平台采用“同4 伴讲评、同伴问答、结合项目探究”等形式进行线上开放式教学。

每个知识点的组织如图所示:


图片7

教学过程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授课。

课前:进行“知识能力”预演并诊断分析。运用超星网络学习平台,采集知识点预习信息;利用任务驱动法,问卷调查掌握学生对“新媒体知识”的认知度,为课程知识能力诊断提供依据。

课中:采用“多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使用“移动数字平台”,扫描教材中二维码,进行导入式教学;采用“超星课堂”,以案例点评、研讨辩论、边讲边练、边做边评、以练代讲等,进行互动式、启发式教学;采用“虚拟仿真技术”和“线上视频”,以“虚实结合”进行案例实景教学;借助超星平台,采用同伴讲评、同伴问答、结合项目探究等,进行线上“开放式教学”。

课后:以“有价值问题”为导向进行巩固复习。利用任务驱动法,启发学生对新媒体概论知识的洞察能力;并对行为数据和学习“痕迹”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为课程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四、授课方案

对于每个知识点的话,《新媒体概论》则结合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育人目标三大目标,通过线上视频,线上拓展、线下课堂,线下实践形成学评研用四个环节,串联我们的教学活动和课堂安排。形成课程特有的四环六阶十步课堂组织形式。

授课方案:任务驱动课堂的设计---短视频(100分钟)

步骤1:线上视频通过学生获奖作品flash动画广告皮影戏进行导入,将短视频创作和文化相结合进行创作联想。一方面弘扬传统文化,另一方面通过设计竞赛吸引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

步骤2:了解讲解短视频的概念,同时通过三个案例来论证短视频拍摄的方法,建立主题概念的重要性。在这三个案例中传递了文化自信,家国情怀,中国故事的课程思政内容。

步骤3:线上学习完成以后,我们会在线上平台布置必读和选读文献。学生根据自己的层次需求选择不同的文献进行阅读。同时我们会根据文献的内容以及线上视频的教学内容发布讨论帖,那这一内容的发布是让我们了解学生主观内容的获取情况,了解思维的掌握情况,线上拓展的目的是为了评估问题,锁定难点。

步骤4:锁定的难点就是我们线下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线下课堂首先我们是会回答学生在线上自主学习过程中间遇到的疑问。比如这一节学生对于短视频创作的新颖性不知道如何把握,那这也是我们课程的重难点知识因此课程进行重点的讲解。

步骤5:理论学习实际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解决即将要在课下完成的这样的短视频创作。

步骤6:企业总评:在这个步骤中间,我们邀请了山西快乐蚂蚁传媒公司的企业总监和山西画报王站长全程指导跟踪我们学生的设计作业。

步骤7:接受企业任务卡,并完成企业任务卡。

图片2

图片3


图片5


五、课程多元化考核

1.创意短视频考核(线上抖音平台):考查学生对新媒体知识综合运用的情况。在该评价项目中,可以要求学生自由结合,组成5人左右的设计团队。在创意短视频比赛(通常为大广赛)所给题目中任选一个题目,共同完成设计任务(调研报告和设计方案)。学生完成设计方案环节之后,授课教师将会将学生作品投入相应比赛,或者上传到相应的新媒体平台、以比赛的成绩或者流量成绩(点赞数、转发数、评论数)给予最终的项目设计成绩。

2.案例工作坊汇报(线下课堂):以主讲人为核心,5名左右的成员组成的小团体。结合市场需求与行业发展,主讲教师把新媒体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各种新媒体实际应用范例结合起来,让学习者围绕某个话题、案例进行讨论或实践操作,引导学习者对问题实质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与动手能力。授课教师将和班级其他同学组成专家评委,对学生的案例答辩加以成绩判定。

3.实训项目考核(线上线下相结合):由学生形成小的团队来完成山西快乐蚂蚁传媒公司抖音短视频项目、以及山西画报融媒体中心公众号、科院文传或者其他公众号的制作或者文章的推送等项目。最终成绩的判定由授课教师和企业负责人共同判定。通过引进项目增加学生的实践性,在真实项目运行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实践机会,在校园中便接触到了企业真实项目,在未来更具有求职竞争力,专业能力更强。

4.平时考核(线上线下相结合):考勤情况50%,课堂互动25%,课堂笔记25%。侧重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及知识掌握的考核。成绩及内容以学习通平台及学生笔记本、作业本等为载体。

5.期末考核(线上线下相结合):项目考评

图片6

六、课程评价

学生评价:每学期课后组织学生评议、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多种形式收集反馈意见,都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督导评价:本课程教学效果连年受到教指委和督导委专家肯定。

企业评价:比如说山西画报、山西快乐蚂蚁传媒公司、校园广播电台等校内外合作企业对培养学生也给予一定肯定。

七、来自学生的反馈

1.在“以赛促学”环节,学生实现了国奖的0突破,获得了第十三届大学生广告大赛国赛三等奖、优秀奖、省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第十四届大学生广告大赛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等成绩。

2.在“运营实战”中,经过四轮教学后,目前共创建账号10余个,主要涉猎微博号、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小红书账号和B 站账号等。在经过课程实战后,也孕育了成效不错的自媒体账号。

3.学生对课程的积极反馈反映了他们对专业的热爱,很好地解决了我们教学痛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