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联盟云工作坊学习心得体会——信息工程学院——闫静静

时间:2022-02-20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阅读0

2022年2月11日——2022年2月16日,我被教师发展中心推荐并有幸参加了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举办的第4期云工作坊培训。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成立于2015年1月,现有联盟成员学校285所,涵盖本科、高职、中职学校。在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经过6天的魔鬼式训练和学习,我获益良多,现将6天的培训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思想上得到了转变和提升

从国际层面上了解和学习了现有的课程开发模式,思想上得到了一次洗礼和提升。在国外很多国家,现在主要使用的是OBE教育模式,OBE是由美国首先提出来的。成果导向教育是指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 Education,缩写为OBE),最早出现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改革。美国学者斯派帝撰写的《基于产出的教育模式:争议与答案》一书中对此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该书把OBE定义为“清晰地聚焦和组织教育系统,使之围绕确保学生获得在未来生活中获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他认为OBE实现了教育范式的转换。OBE至今仍被认为是追求卓越教育的正确方向。美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全面接受了OBE的理念,并将其贯穿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始终。2013年6月,我国被接纳为“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工程教育改革。

OBE在本期的学习中我们称为是课程开发的1.0版本,曹勇安教授以相机的像素和现在的课程开发作类比,1.0版本就好像百万像素,从OBE到课程开发就和相机的像素一样,从百万到千万,从千万到数亿,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也是我们课程开发的一个未来目标。

课程开发的发展如下:

门课时代——>项目/章节(1.0版本,OBE)——>三元素/课点(2.0版本,四真三化FT)——>智能化开发(3.0版本,课程通)。

本期学习的主要以课程开发的2.0版本(三元素/课点)(手工版)为主,3.0版本(智能化开发——课程通)(智能化版)为辅。

二、明白了“四真三化”和OBE的区别

(一)四真三化

“四真”(Four Principles)源自教育部等六部委于2014年6月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的“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要求,即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三化”(Three Methods)是根据国发〔2019〕4号“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要求,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原理,在校外实践教学中将真实的工作任务经过教学化处理形成课程;在校内理论教学中将企业的实际问题经过教学化处理形成项目/章节,即运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法,使企业的工作任务课程化,使校内的教学任务工作化。

(二)FT与OBE

OBE课程开发是遵循“反向设计”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中心”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四真三化”(FT)课程开发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握真本领;运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法,使企业的工作任务课程化,使校内的教学任务工作化。OBE是一种成果导向教学,它的教学理念是“学生主体,学习成果达成,学习效果可评量”

OBE课程开发和“四真三化”课程开发都强调“学生中心”,即以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关注的焦点,教学设计以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达到既定标准而设计,并且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对学习成效进行评估,实现螺旋式上升的“持续改进”。

不同点在于,OBE遵循“产出导向"原则,强调制定清晰、明确的学生毕业时应达成的学习成果,以社会需求为依据设计毕业要求,以毕业要求为依据反向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而“四真三化”(FT)的课程开发强调“双元育人”,即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注重应用型课程改革,培养的是应用技能型人才

三、明确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逻辑起点

制定人培的起点是依据国家教育标准、职业标准、社会需求、学校办学特色,经调研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从培养对象的学历层次、服务领域、职业特征、职业能力出发,再进一步细化人才培养目标。

四、掌握了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包含课程开发和课程管理两部分。课程开发或侧重于学科体系,或侧重于行动体系的结构开发,主要培养教师会开发课程、能开发课程的能力;课程管理重在科学合理地使用人、财、物等有形资源和激励政策等无形资源,调动教师想开发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课程建设可在发挥领导作用的基础上,按照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阶段实施,简称为“PDCA循环”。它是保证任何活动有效进行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

(一)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四要素是由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互为基础和前提的系统构成的体系。课程开发应遵循这个完整的闭合环。课程开发的四要素如下表所示:

1 课程开发的四要素

image 

课程开发的目标包括显性教学目标和隐性教学目标。显性教学目标一般是指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隐性教学目标一般是指态度目标,但在不同性质课程中是相互转化的,如:态度目标在思政课 程中是显性教学目标,而在课程思政中是隐性教学目标。显性教学目标承载着隐性教学目标,隐性教学目标随显性教学目标走心入脑,以期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管理

课程管理是课程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协调他人的活动,带领人们既有效果又有效率地实现课程预期目标的过程。

课程管理的目标主要体现在课程管理效率和效果的不断提高,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即依据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与方法,建立持续改进的育人机制,促进管理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保证课程管理效率的提升;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主,保障课程开发预期效果的达成。

课程管理的原则是:以人为本、持续改进、成果导向。

课程全面质量管理是指课程管理者以课程质量为核心,以利益相关方全员参与为基础,通过建立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体系,采用PDCA循环方法,对影响课程质量的六个要素实施的全方位、全过程管理,旨在达到学生及家长满意、社会受益,进而实现长期成功的一种管理途径,其特点是服务性、全面性、科学性。

五、学会了一级、二级和三级矩阵的使用方法

通过学习,明确了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单元(门课)、项目之间的关系,具体有培养目标、教学目标、任务目标三级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依据国家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性质、任务所提出的具体培养要求;教学目标是课程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预计的学习结果;任务目标是项目的任务目标,是项目具体任务所需达到的标准或要完成的成果。

(一)课点

课点是课程的最小单元,是态度点、知识点、技能点之一或者为三者任意的集合,包含数量、质量、序量三个要素。

三个要素是在一定范畴和一定条件下的量,数量是目标所需态度点、知识点、技能点多少的问题,质量是目标所需态度点、知识点、技能点的深浅或者难易程度的问题,而序量则是目标所需态度点、知识点、技能点的结构问题。

(二)课程矩阵

在数学中,矩阵(Matrix)是一个按照长方阵列排列的复数或实数集合,最早来自于方程组的系数及常数所构成的方阵。从数学角度,体现出“各类对象之间关系的矩阵表示”数学思想。矩阵就是一种支撑关系,横纵坐标之间的支撑,课程矩阵就是对课程教学内容梳理、设计,横行和纵列(内容与目标)关系的形象表示。

课程矩阵分为课程体系矩阵、课程单元(门课)矩阵、项目矩阵。

课程矩阵开发既要“前思后想”,又要“横看纵观”。课程各级矩阵的目标、课点内涵、学习内容以及学习产出方面主要有4个开发原则:

1)各级目标一致性原则:在设计三级矩阵过程中,要始终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开展,考虑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教学目标、任务目标的关系。

2)课点内涵构建层次性原则:名称相同的课程在不同专业开设或开设时,因对专业培养目标支撑程度不同,其所需课点的数量、质量和序量也会不同。

3)课程内容重构必要性原则:单纯的学科知识讲授不适用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课程的建设需要结合学情、课程性质,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对课程内容按照一定逻辑进行重组,寻找一种适合学生系统性掌握课程教学内容的方式或者载体,如项目、学习情境、专题等,将态度、知识与技能嵌入其中,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把握。

4)学习产出标准可测量原则:心理学讲“跳一跳摘桃子”,强调目标的确定应该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再稍作努力就可以达到。应用型本科高校生源存在异质性,学生入学分数、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等差异很大,因此,在应用型课程建设项目矩阵开发中,明确学习产出的层次,务求学习产出标准可测量。

开发课程三级矩阵首先从课程体系矩阵开始,明确每一门课程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其次,进行课程单元(门课)矩阵开发,明确每个项目对门课教学目标的支撑作用;最后,进行项目矩阵开发,明确每个课点对项目任务目标的支撑作用。将人才培养目标逐级、逐步细化,最后落实到每一节课。各级目标自上而下逐步分解,形成“伞状”。具体如下:

1.一级矩阵

一级矩阵:即课程体系矩阵,表示毕业要求与课程单元(门课)之间的关系,是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保障专业所设定的毕业要求都有相应教学活动来支撑。可以判断所有的毕业要求(细化至指标点)是否都有相应的支撑课程。

一级矩阵如下表所示: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矩阵(一级矩阵)

image 

根据一级矩阵,可以撰写课程教学目标

2.二级矩阵

二级矩阵:即课程单元(门课)矩阵,表示课程教学目标与课程项目之间的关系,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设计出项目、学习模块或者学习情境,明确对教学目标的支撑,通过课程单元矩阵,可以判定大纲中需要补充或更新的内容。

二级矩阵的生成是需要把某一门课程中的章节打散后重组,重组后的知识点、技能点数量未变,态度点贯穿始终,而排列和表现得形式产生了变化。

二级矩阵如下表所示:

3 《WEB前端设计》门课矩阵(二级矩阵)

image 

3.三级矩阵

三级矩阵:即项目矩阵,表示任务目标与课点之间的关系,是课点对任务目标(任务目标是对教学目标的分解和细化或者是分阶段的实现)的支撑,用以判定项目选择的合理性。

三级矩阵如下表所示:

4 《项目1:2022冬奥会网页设计(简单类)》项目矩阵

(三级矩阵)

image 

六、明晰了在课堂中如何更好的融入课堂思政

教高司函(2021)19号文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深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通知》中有这样一段话:“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课程思政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各地各高校要认真学习《纲要》精神,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建设、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激励等方面进行一体化设计,坚决防止“贴标签”“两张皮”,使课程思政“如盐化水”“润物无声”,帮助教师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帮助学生入耳入眼、入脑入心。”

思政课程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它也具有课点的三个目标在思政课程中,态度目标是显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是隐性教学目标;而课程思政是所有课程在课堂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除思政课程以外的其他课程的态度目标是隐性教学目标。但两者有共性,需要遵循共同的德育目标,教育教学原则和育人规律。

如何让我们得课堂思政做到“如盐化水”“润物无声”,是我们在进校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思考得问题。课程思政是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需要深入课程知识,挖掘提炼出课程的道德、情感、哲思、审美、批判性思维等内容,将其自然的有效的融入在课程中,起点态度育人的目的。在课程中,显性教学目标承载着隐性教学目标.隐性教学目标随显性教学目标走心入脑,以期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课程建设是课程思政的主战场。不同类别的课程要结合自己的特点,确定自身推进课程思政的路径和目标。通过显性教学目标和隐性教学目标,以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上网观看《我的女友是机器人》我认为教育“立德树人”的出发点,就是要从“完善人的核心素养”出发。从课点的三要素来说,教育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要从课程中传授态度点。也就是人的核心素养,要立德树人。从电影《我的女朋友是机器人》来看,即使机器人女朋友拥有特殊能力,掌各种技能。但是缺乏人类的情感,只有拥有情感,才能真正消除生物人和机器人的隔阂。教育要从“教”走向“育”,构建育人新模式,营造育人新生态,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一方面,要聚焦学生,科学把握大学生的特点,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深耕细作,据弃“千人一面”的教育模式,实现“千姿百态”的教育效果。要将最优质的资源配置给学生,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可选择的教育,让学生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教育功效。另一方面,要聚焦教师,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教师素质结构,坚持专业素养、职业素养、政治素养、人格素养一体化发展,让广大教师做到教学与科研兼顾、教书与育人兼顾、信道与传道兼顾、立己德与树人德兼顾,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综上所述,应用型课程开发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而课程三级矩阵的设计是开发应用型课程的有效途径。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自上而下逐级分解为毕业要求、教学目标、任务目标,而在教学中自下而上逐步实施,通过持续的学习产出测量而达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基于课点重组的课程三级矩阵,既优化了课程内容,又再造了教学流程,既没改变学科系统性、完整性,又遵循行动教学体系,是能够使所有课程发挥作用、所有教师履职尽责的有效途径。

最后,我说一点自己得感受,通过几天的学习和交流,我了解了课点、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四真三化(FT)工作坊等内容,通过学习和练习,学习曹教授的精讲和多练,尽快掌握和适应工作坊的模式和任务。通过学习,我更深一步梳理清楚了专业的培养目标,了解了“四真三化”课程建设模式,从一级、二级到三级矩阵,体验了联盟的培训模式。在练习中掌握了一级矩阵、二级矩阵和三级矩阵的具体制作和使用方法,通过练习抓住了一级矩阵、二级矩阵和三级矩阵的实质,在学中练,练中学,让我掌握了项目式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对培养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尽管学习时间和练习时间很少,练习时间非常紧张,但收获颇丰。在进一步学习和交流,我学到了在融入课程思政时候要入盐入水,润物细无声。经过几天的学习,很荣幸作为本小组的代表进行课程展示,在课程展示准备过程中更深的学习了很多技能和技巧,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在听取其他老师的讲解过程中学习到了很多老师身上的闪光点。尽管这六天非常紧张,经常加班熬夜到晚上11点以后,但是收获满满,通过几天的实战练习和讲解,和老师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获益良多。